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专访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朱保贤
2022-08-23 16:04:00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朱保贤


  记者:领导您好!目前学校对外合作取得了那些成绩?请您与我们分享。

  朱保贤:学校立足师范类办学特色开展国际化办学,充分利用区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开展对外传播,紧扣“引、育、输”主线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主要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与国外高校、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国内知名高校、地方高校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共享国际化教学资源,优势互补,错位错层共同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一是与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外30余所高校机构建立了常态化合作关系。通过与合作院校开展师生互访、文化交流等活动,国际化办学氛围显著提升。

  二是与韩国韩国湖西大学、韩国南首尔大学开展 “3+2”专本项目,引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和师资。

  三是达成与老挝项目合作。内容主要包括:与老挝琅南塔省教育与体育厅达成中文+职业技能合作项目;与老挝沙耶武里省教育与体育厅、老挝汉澜管理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在老挝汉澜管理学院合作建设汉语专业;建立铜仁幼专老挝生源地、铜仁幼专附属幼儿园老挝海外分园。

  四是在开展对外合作过程中,学校国际化视野进一步开阔、治理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留学铜仁.爱在幼专”国际教育品牌和“铜城黔语.丝露同行”文化交流品牌。服务铜仁市“内陆开放要地”建设,贡献“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能力不断增强。

  五是正在探索创建内地-边境-老挝“三位一体”中外合作办学试点;与深圳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井冈上大学探索开展“2+3”来华留学人才培养试点;与韩国湖西大学、南首尔大学开展“3+2”专本中外联合人才培养项目试点。

  记者:在国际化合作交流方面,学校采取过那些措施?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朱保贤:学校是一所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老校,也是国内万人高校和省内华文教育基地之一。2012年升格为专科学校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主要采取如下措施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是将提升国际化水平纳入学校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发展战略,聚焦学校百年师范办学优势及特色,立足大幼教,融合大艺体,发展大文旅,打造大平台,构建大体系开展国际化办学。横向纵向建立健全国际化办学机制,将国际化指标纳入校内部门、院系绩效目标考核,整体推动,内部大外事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实施“三个百万”工程,助力师生海外学历提升、交流互访和科学研究。截至十四五开局,学校海外研修、访学、学历提升专兼教师149人次。其中博士28人(含在读)、硕士45人。选派学生赴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泰国、港澳台地区等国(境)外短期交流学习和参加国际比赛共计265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学生达数千人次。

  三是来华留学教育和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培养了来自20个国家的164名国际学生,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一流高校输送优质生源。融汉语言教育与中国文化为一体的“中文+民族民间文化”课程建设日渐成熟。通过承办“知行贵州”、海外青少年“寻根之旅”、地方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创建的“知”黔音、“行”贵土、“展”贵情、“融”中外的“拟实一体”立体课堂体系日趋完善。也将其作为学校来华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一步,学校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精神,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学校百年师范办学优势及特色,巩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成果,服务贵州教育对外开放和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设,贡献“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

  学校将以“双高”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示范校打造为契机,以“在地国际化”理念为引领,依托学前教育专业群和文化旅游专业群建设深化“留学铜仁•爱在幼专”国际教育品牌内涵;依托艺术与体育教育专业群建设、黔东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和贵州省“华文教育基地”建设打造“铜城黔语•丝露同行”国际文化交流品牌(以下简称“两个品牌”),构建“大幼教”师范类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体系。形成“一理念两品牌一体系”(一理念:在地国际化;两品牌:“留学铜仁.爱在幼专”国际教育品牌和“铜城黔语.丝露同行”文化交流品牌;一体系:地方师范类国际化办学体系)办学模式,打造地方师范类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贵州样本”。

  (一)引培输一体化打造G-U-K“125”学前教育协同发展计划国际版。(G-U-K:1个政府或幼教联盟组织;2所高校联建;引领5所幼儿园),形成“山村童园”中国幼教援外范本。一是依托中韩“3+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做活专本人才联合培养范本。二是依托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做标中老学前教育样本。三是依托文化旅游专业群建设,助力文旅专业与国际接轨。

  (二)固本强基扩容打造“留学铜仁·爱在幼专”国际教育品牌。一是以文育人,注重“中文+”国际通识课程思想引领。注重国际理解教育与“献身教育·回报山乡”办学精神价值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兼具全球视野和“为仁印记”的知华、友华、亲华的高素质技能型幼儿教师和文旅专业技能人才。二是以文化人,构建“中文+”国际文化课程体系。探索“语言、课程、文化”交叉融合的国际化课程和多元课堂教学模式。语言与文化同位,“数字课堂”与“体验课堂”同频,建成以中国文化为落脚点的课程体系,做特赏春、乐夏、知秋、行冬“留学幼专·知行铜仁”校外文化体验课堂。三是提质增量,聚焦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提升。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一批来华留学优质生源地,开展面向国(境)外学生的各类长短期培训和访问交流。结合学校师范专业认证,强化专业群内涵建设,实施国际化师资强师工程,构建“中文+”来华留学体系,确保来华留学质量。

  (三)构建师范类国际化办学体系,打造“铜城黔语·丝露同行”国际文化交流品牌 。一是搭平台、促交流,共享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成果。深度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及项目建设,承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巩固其成果,扩建“朋友圈”,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依托学校艺术与体育专业群优势和贵州省“华文教育基地”建设,建成“中国-东盟文化与艺术交流中心”。依托贵州“多彩学院”,创建“云端”非遗文化课程、梵净山生态文化课程和中外文化交流“云模式”。二是聚特色、深融合,立足区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立足学校“两节”(“武陵之春·魅力幼专”文化艺术节、“武陵金秋·激情幼专”体育节)和“五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壮丽黔东红色文化,桃源铜仁生态文化,清风校园廉洁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挖掘区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常态化开展校园国际文化节活动,凸显学校民族文化艺术教育,促进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提升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国文化传播力。三是知黔音、行贵土,润物无声传播中国好声音。集来华留学课程与国际传播为一体,立足区域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做特“知行贵州”项目,拓展“知”黔音、“行”贵土、“展”贵情、“融”中外的立体课堂。依托国务院侨办“中国寻根之旅”冬、夏令营和国内高校国际学生文化交流,做优“我眼中的中国-面对面”国际青年交流活动,知行合一讲好中国故事,“拟实一体”传播中国好声音,让中国文化准确地传到世界各地。四是创环境、育人才,多元融合拓宽学生新视野。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及中外高校合作办学,适应未来国际化发展需求,通过“千人海外留学计划”以及与国(境)外高校合作的交换生、短期研修、交流学习等项目,积极为在校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开辟渠道,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记者:学校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遇到过那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朱保贤:学校在对外交流与合作过程中,紧扣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职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和国内很多高校一样,有很多是共性问题,也有部分个性问题,我把它归结为三个阶段:探索博弈阶段、跟跑加速阶段、独立思考或自成体系阶段。

  我校从2016年启动聘请外教,2017年启动招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并获得相应资格。

  主要历经:观念转变需要过程;受办学层次、特色及区位优势影响合作资源有限;师资队伍国际化(双语授课、通用语/非通用语)不足;人才培养国际化,包括办学理念、目标不清晰、课程建设滞缓;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之国际教育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且对语言有一定要求的动态过程,还有就是疫情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影响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来华留学管理过程“趋”与“同”度的把握等系列问题。

  解决办法: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在第二阶段(十三五期间),学校明确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是办学选择题,是必答题。加强党对教育外事工作的领导,明确将国际交流合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相关处室、二级学院绩效目标考核,反向设计整体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是明确办学目标。立足教师教育(主要是幼教)主体和文化传承与文明互鉴,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聚焦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对学生国际视野培养。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与内部培养双措并举,加大外事干部队伍及国际化师资培养。尤其是注重非通用语种教师培养与引进。选派教师到省教育厅国际处挂职锻炼,推选外事工作人员赴大连民族大学、苏州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进行了系统的培训。

  四是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涉外活动。如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教育交流协会、世界职教联盟等,积极积累经验,助推学校国际化办学高质量发展。

  记者:在本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中,学校承办了那些项目?请您为我们介绍。

  朱保贤::一是学校承办了“知行贵州”项目,省内2022年首批线下开展;

  二是承办“铜城黔语.丝露同行”学前教育国际论坛。

  记者: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学校在培养创新人才与国际化视野人才方面,有哪些举措?

  朱保贤:学校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个性化的培养育人模式,配备任课教师、助教、班级导师、学业导师、创新创业导师、辅导员等教师育人团队和同年级帮扶员等学生育人团队,实现对每位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创新创业辅导、学术指导、学业督导和朋辈向导,根据学生特长特点制定个人发展规划,配备个性化的学业导师,在专业学习、实践锻炼、能力培养、语言提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塑造、全面成长。学院坚持“学生成才为目标,立德树人为任务,专业教育为基础,体美劳育为拓展,国际视野为特色,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学生在哪里,教育到哪里”的育人方式。构建以课内实训为基础,课外实践为延伸,创新竞赛为抓手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教育实践体系,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以及创新与应用相结合,助益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注重培养创新型教师,改革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方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记者:在您看来,有哪些举措有益于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合作?

  朱保贤:1. 学校教育应从传授硬知识为主,变为师生共同建构软知识为主;

  2. 教学评价应该从学习输入评价为主,变为学习输出评价为主;

  3. 学校教育应从教学生读书为主,变成教学生读“网”为主;

  4. 教学管理应该从刚性管理、层级化管理,变为弹性管理、扁平化管理;

  5. 建立云校园,不仅为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平台,还是实际校园的延伸,能让学生不受地域限制享受优质国际教育资源,保证国际教育合作可持续发展。

  记者: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中国-东盟在教育领域互学互鉴、互联互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东盟国家在教育方面那些举措您比较关注?有哪些收获?

  朱保贤:(一)根据国情对引进的国外教育模式进行本土化,比如新加坡根据自身地理和人文特点,对工艺学院进行专业改革,转向旅游服务行业,并借鉴了德国职业教育,创建了把工厂和教学紧密结合的双元制模式,有效帮助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二)东盟国家普遍建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设置有关硕士、博士学位课程,以培养不同层次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大力普及科技和职业技术知识,政府鼓励私人机构创办技术院校,并与发达国家合作。

  (三)重视职业教育为产业服务,强调专业、产业、行业相结合,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直接与市场对接,以配合经济多样化发展及转型升级的需要。

  收获有以下几点:

  一是借鉴他们发展高职教育的经验,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课程、教材和师资等,借助联合办学、技术交流合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懂技术、会操作的一专多能实用性人才。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现代开放的高职教育体系,实现高职教育和产业的衔接互动;

  三是寻求建立与东盟国家接轨的多规格证书岗位培训体系,消除人才流动障碍。采用合作办学和订单培训等方式,根据需要进行人才培养、输出和聘用,合理配置资源。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