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贵师大心理专家提醒:“大白”们,您们也需 “心灵口罩”
2022-09-17 22:16:00
贵州师范大学

  贵阳本轮疫情发生后,来自各行各业的市民放下手中的工作,穿上防护服,来到相对陌生的志愿者团队中来。那么,作为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志愿者,您有没有以下这些情况?

  是否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是否在为能否高质量完成志愿服务工作而感到担心?

  是否对志愿服务有新鲜感,激动亢奋,难以休息?

  ……

  对此,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咨询师杨超提醒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志愿者们,应该学会接纳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表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过度苛责自己引发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强化志愿者的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即一种“我能行”的信念,是指对自己有能力胜任工作、完成任务、敢于面对挑战与新环境的自信程度。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志愿者的自尊与服务快乐感。高自我效能感的志愿者会更自信,更积极地对待他人,进而影响着服务的氛围与效果并对他人有着正向的传递作用。同时,自我效能感还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相关联。具体的强化策略包括:其一,激发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防控工作具有紧迫性与突发性的特征,应该提前了解志愿服务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其二,多向有经验的志愿者请教,并与同行人员建立积极的人际纽带,以便获得及时的帮助与情感支持;其三,相关部门应完善志愿者的培训体系,明确督导的职责,包括志愿者的技能培训、人员与区域的匹配、在线沟通平台的搭建以及督导的指导、协调和评估的工作要求等。

  提升志愿者的心理韧性

  所谓心理韧性是指个体面对逆境与突发事件时的一种心理复原能力,能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应对压力并适应环境的变化。研究发现,高水平心理韧性的个体会通过积极应对方式灵活地调用资源来缓解压力,如寻求支持或寻找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其中,社会支持是心理韧性的重要预测因子,即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他人的主观与客观支持越多,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疫情防控是一项艰巨、身心俱疲兼具风险的工作,当志愿服务得不到他人的配合与理解时,志愿服务便成为了主体的压力源。因此,父母及亲友应给予志愿者更多的主观支持,老师与同学应给予其更多的价值肯定与同伴支持,社区居民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以唤醒其生命意义感和个人责任感,达致志愿者心理韧性的提升。

  促进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情绪体验

  大量研究发现,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之后,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可能面临倦怠、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而认知重评能有效降低个体的主观情绪体验和边缘系统的激活,即抑制消极情绪的产生。所谓认知重评是指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来降低情绪反应,比如,当个别居民不配合防疫工作时,如不出示健康码,我们可以转变自己的认知角度:其一,或许其当下的情绪状态并不稳定;其二,或许其未了解疫情防控的具体要求等。即当情绪事件发生后,我们应多以积极的视角去解读它,学会换位思考,运用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策略,提升自己的认知灵活性。

  最后,志愿服务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希望志愿者们能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之余充盈自己的内心,静态贵阳,感谢有您们! 

  作者简介


  杨超,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咨询师,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