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贵阳市中小学机器人竞赛热闹开赛
2014-10-27 13:23:00

  提起机器人,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什么?不管是百变的变形金刚、有无数宝物的哆啦A梦,还是会炒菜搬运等的智能能手,是否都觉得遥不可及?其实,贵阳市的学生们就能制作机器人。在近日举行的2014贵阳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暨贵阳市第三届机器人竞赛活动中,贵阳学生制作的机器人不仅能走出迷宫、清理障碍物,还会踢足球打篮球,本领不一般。

  千名学生参加机器人竞赛

  10月18日上午9时,2014贵阳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暨贵阳市第三届机器人竞赛最后一场在贵阳市第六中学举行,贵阳市近1000名幼儿、小学、中学、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学生参加本次比赛。

  本次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由贵阳市教育局主办,比赛评比由贵阳市电化教育馆组织实施,组成评委专家组和比赛督察组,评委专家组对比赛进行评审,比赛过程由比赛督察组督察,最终评审结果报贵阳市教育局审定。本次比赛获奖的同学,将代表贵阳市参加11月份省级机器人竞赛,为“2015年第十六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选拨人才。

  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针对不同的学龄段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比赛项目。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学生参加“小手拼出大世界”的积木搭桥比赛,小学高年级学生以及初高中生,分别根据各自特长参加绿色城市、超级轨迹赛、3D虚拟机器人搜救比赛、机器人足球篮球等项目。

  赛前准备:现场拼装机器人

  上午9:30,比赛还没开始,贵阳六中体育馆的地面上,不同颜色的“篮球场”、“足球场”、“迷宫”等场地正等待着机器人一展身手。学生们有的坐在地面上,有的趴在桌子上,个个盯着电脑屏幕,聚精会神地调整机器人运行程序。活动规定,参赛队员需在比赛开始前,使用自带电脑和参赛机器人,按照命题要求进行现场编程和测试。

  “为防止学生作弊,机器人要现场拼装,运行程序也要做调整。”贵阳六中机器人教育团队夏江老师告诉记者,这样一来,赛前“准备活动”成为考验学生综合技能的关键环节,通过现场测试的参赛队才能参加比赛,决出优胜队。

  赛前准备可不简单,学生如工程师一般,将螺丝、铁架、电板、轮胎合体组成机器人,再利用电脑编程,给它们安上“大脑”,什么时候转弯,如何投篮,哪些颜色区域不可以涉足,都靠程序设置实现。

  “有可能比赛的前一分钟还在调整程序。“十四中学几个首次参赛的初一学生说,比赛场地的大小、光线、赛场地面材质等环境与程序设置相关联,稍有改动就要重新调整。

  赛场PK:机器人会踢足球能投篮

  活动现场,水平最高、最具对抗性的比赛非机器人足球、篮球莫属。“5、4、3、2、1,开始!”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几个不足一米见方的迷你足球场地同时上演机器人抢球大战。记者看到,足球分为1v1和2v2对抗赛,在规定时间内进球多的一方获胜。

  足球2v2对抗赛中,两个机器人分别负责进攻和守门,虽然外表看起来更像会跑的多边形,机器人利用凹凸的身体结构抢球和迅速带球进门的架势,足以显示它们是优秀的球员。

  会打篮球的机器人并没有手,机器人利用前部一只可活动的大钳子负责投篮。2v2对抗中,负责防守的机器人不能越界到对方的区域,投篮的艰巨任务交给进攻的机器人。

  比赛开始,发光的“篮球“很快被机器人发现,轮胎和地面摩擦发出“咔咔“的声音。防守的机器人靠识别场地颜色判定边界,双方在中线的位置来回走动。进攻的机器人不断转动着寻找“篮球”,终于在球场左侧相遇,不妙的是,两个机器人扭在一起无法前进,围观的观众们喊着加油,裁判将它们分开后,白色的机器人上前钳住“篮球”,来到篮框前方挥臂投篮。“球进了!”围观的观众呼喊着。

  制作机器人,让学生动脑又动手

  无论机器人在比赛还是休息,学生们从未将视线转移,毫无疑问,他们的眼里只有机器人。别看他们年纪小,调试程序的专业精神丝毫不比科学家逊色。“很有意思”、“能学习科技”、“自己发明创造”学生们这样评价这项活动。

  贵阳六中高二年级的张远铭已参加过多次机器人竞赛,这次他和队友角逐机器人足。他们制作的两个机器人,由用于找球的复眼、识别球门方向的指南针及马达、红外线识别器等构成。“这个机器人结构经过几年的改造,最终设计为蜂巢形,四面半弧形的凹槽更易抓球。”张远铭说着拿出曾经的机器人,向记者介绍机器人的“进化史”。

  “2012年第一次参加比赛做的是八面体,像圆形比较好转圈,但是不好抓球,去年我们小组改造成凹凸相间的多面体,它的边缘很锋利利于攻击,今年我们保留了凹凸的造型,将直边改成和球相吻合的弧形,更适合抓球。”张远铭告诉记者。正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改进机器人,张远铭团队每年的成绩都在进步,还拿过全国比赛的三等奖。

  “ATM机、手机实际上都属于机器人,学习机器人制作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过自主设计、编程和制作机器人,不仅学习了科学技术,增强了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团队间的合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贵阳六中机器人教育团队夏江老师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新华网 2017-02-15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