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夫妻俩办起村里第一所小学 坚持23年包揽所有课程
2014-01-20 11:21:00

  在镇宁自治县募役乡斗糯村关口村民组的一座山岗上,坐落着一栋两层高的小平房,三间教室,一间食堂和一个简陋的操场,构成了关口组的教学点,学校有65名学生。陶科松与他的妻子李志英是这里仅有的两名教师,夫妻俩包揽了所有教学课程,每天还要花上两三个小时为学生们准备“营养午餐”。

  夫妻俩办起村里第一所小学

  1月17日,离过年只有不到两个星期了,陶科松和李志英没有去置办年货,在村里整理两个人捡拾回来的废旧弃物,“学校放假的时候就去捡垃圾换点钱,除了帮补些家用,还可为学校添置点小东西。”夫妇俩一边熟练地将废旧品分类一边和记者聊天。

  李志英是织金人,1990年,机缘巧合认识了来织金走访亲戚的小伙陶科松。虽然陶科松比自己小一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同年,李志英嫁给了陶科松,从此跟随丈夫来到镇宁县募役乡的这个小村庄生活。

  到了村里,李志英发现这里的村民都不会说汉语,全部说苗语和布依语,村里的娃娃到了上学年纪,几乎都在山上放牛。李志英当时已在织金当过两年教师,陶科松也在镇宁沙子乡当了四年教师。有教学经验的夫妻俩一合计,打算办学改变村子的落后状况。1990年,夫妻办学的第一年,180多个娃娃来到这里求学。

  条件艰苦,夫妻俩就用村里无人居住的一间破败土墙房来当教室。土墙房四面是泥,稻草作房顶,雨天漏雨,冬天漏风。180多个学生全部挤在60平的小小教室里,“土墙房四面都是黑板,学生就背靠背地坐,我们教了一边就换到另一边教,桌子椅子都是木板搭的。”陶科松告诉记者。

  23年坚守感动好心人

  1994年,原本就很破旧的土墙房开始不堪重负,一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更是摇摇欲坠。一旦房子倒塌,娃娃们在哪儿上课啊?李志英和陶科松克服重重困难修建了3间石板房,准备当作新教室。“村民们都非常理解我们,免费提供了3间房屋,我们自己的房子留一间自己住,另外拿出2间,一共5间房解决了当时的教室难题。”李志英说。

  1993年,小学校由集体办学转为了教学点。第二年,陶科松领到了乡教站发的每月19.5元工资。隔了四年,李志英每月也领到了工资19.5元。即便如此,夫妻俩每月的工资加起来共计39元,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喂养,微薄的收入实在不够糊口。

  1998年,陶科松终于坚持不下去了,他离开了小村庄和学校,前往六盘水打工。“才到了那里两三天,就接到她打来的电话,说学校里的娃娃都哭着求着喊我回来教书。”陶科松说,长久的接触,孩子们都和陶李夫妇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陶科松想到孩子们渴望求知的小脸,又担心因为自己不教书导致一些孩子辍学走上歧途,这名山里汉子的心一下子软了,于是他回到村里,继续给孩子们传授知识,“从那次起,再也没有萌生过离开学校的念头。”陶科松说。

  1999年,澳门的一位牧师了解到夫妇俩艰苦办学的情况,带领一群爱心人士来到关口村,捐款5万元修建了两层高的小平房,孩子们终于搬进了像样的教室。

  期望新老师接力

  陶科松和李志英的工作得到了镇宁教育部门的认可和重视,两个人的待遇逐步改观。

  由于陶科松已有25年工龄,每月工资已经可以拿到1050元。2012年,相关政策规定出台,不满规定工龄的李志英转岗做了学校里的工勤人员,专职为学生做“营养午餐”,每月工资1140元。

  如今,他们的大儿子在贵州大学读大一,小女儿在镇宁上高三。除去两个孩子所需的生活费和家里的开销,基本没有结余。李志英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他们一家身上穿的衣服全是爱心人士捐助的。

  为了凑齐两个孩子的学杂费,贴补家用,学生放假的时候,夫妻俩就开始捡垃圾,拖到县城去卖。谈起教师和捡垃圾的身份转换,陶科松和李志英很乐观,“我们靠自己的劳动赚钱,没什么丢人的。”艰难的“教书匠”,快乐的“拾荒者”,陶科松夫妇用励志乐观的故事感动着身边人,赢得了四邻八方的尊重。

  镇宁教育局相关领导告诉记者,“关口教学点的情况在镇宁已不多见,全县教育布局整合工作已全面规范。目前只在极少偏僻山村设立教学点,主要是考虑学生上学方便,尊重家长对孩子安全需求的意愿。”据了解,诸如关口小学这类教学点的学生,上完小学二年级后就全部转到中心完小就读。

  现在唯一困扰李志英的问题是,由于自己转岗做了工勤人员,每天早上7点多就要捡柴烧火做饭,65个学生的饭菜需要一个早上才能做完。学校里的课程就只能陶老师一人承担,陶老师只能每个班轮流上15分钟的课,3个班跑来跑去换着教。“自己在教学方面帮不上忙,很担心学生的知识点学得不到位,耽误学习。希望能有新老师来教学,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