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及路径探讨
2022-05-09 17:14:00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革新,而且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但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却不够理想。如何提升教育效果,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政教师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循此背景,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路径选择作一初浅的探讨。

  文化是民族之魂。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性的标识,透过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这个民族的“性格”。传统文化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及生活内容的集合,蕴含着人们的集体智慧和共同记忆。传统文化蕴含着古人的思想精华,我们可以透过传统文化窥见古人的智慧,把古人的智慧运用在如今的社会治理中。传统文化与文化传播联系密切,传统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就在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文化内容。传统文化中还蕴含许多优秀的伦理道德和教育思想,把传统文化运用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让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精神。中华文化尊重自然价值和人的价值;以民为本,追求大同;人者爱仁,诚即天道;重道德,讲人格,修身养性;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对当今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时代价值。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国家发展提供思想源泉,我们国家的发展需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在新时代,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是重要的时代使命,也是我们应对时代挑战的重要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

  高校思政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陶冶学生们情操,帮助学生们树立较高的思想境界,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全球文化交流频繁的背景下,国外的文化大量涌入国内,只有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够辨别优劣,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袭,避免陷入错误思想织就的牢笼中。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正确的思想观点,以及众多优秀的思想教育案例,许多内容与当今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相通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新时代的价值观提供新的文化积淀,赋予它们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把这些文化内容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中,可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提升学生们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参与感。高校学生在这样的思政教育中,可以得到充分的文化浸润,文化修养在无形之中得到了提升。

  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比如日常思政教育、系统思政教育和专题思政教育。日常思政教育的内容有社会发展政策教育、班级文化氛围教育等。系统教育包括学生价值观塑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专题教育包括择业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拓展。就日常思政教育活动来看,思政教师们融入了革命传统的内容,加入了红色文化元素,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革命战士的精神魅力,从而接受了革命教育。就系统思政教育活动来看,思政教师们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了许多蕴含爱国主义主题的内容,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就专题教育而言,高校教师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加入了蕴含正能量的文化元素,使思政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提升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把这些优秀的事迹当作思政教育的案例,可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思政教育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思政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保障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让学生们对思政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思政教育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们深刻地认识传统文化的内在根基。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和智慧性,学生们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可以得到思想的启迪,思想眼界会变得更加开阔,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定位会更加清晰,同时也会增强对自己祖国的认同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知识体系是经过历史锤炼的,具有稳定性和哲理性,当把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汇到一块时,思政教育会充满浓厚的传统文化元素,学生们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接受到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会越来越强。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具备了新的时代内涵,会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思政教育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具有极高的现实指向性,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们主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提升思政教师的文化素养

  思政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导者,只有思政教师们具备了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够更加熟练地在思政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更精炼地给学生们讲述思政理论知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渠道、内容、传播对象、传播效果这五个部分,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对整个传播活动的开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思政教育这个活动中,思政教师是思政教育这一活动的传播者。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传播知识,思政教师在掌握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给学生们讲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这一传播活动中来。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们讲述知识、解答疑惑、传授生活技能。于思政教师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学生们讲述思政理论和社会政策,提升学生们的思想觉悟,让学生们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行。思政教师只有掌握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具备了较高的思想境界,才能够更好地给学生们讲述思政课程内容,让学生们更透彻地理解思政教育的内容,掌握思想理论武器,更加从容地面对遇到的各种挑战。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固有的知识结构已经很难应对现实的教学需要了,教师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师个人知识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师需要积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按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体系中占的比重仍然很少,因此只有在思政课程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才能够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接触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们在思政课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就能更好地跟随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们很难在有限的思政课程中更多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除了在思政课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外,还需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让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课程设置不断变化,传统文化的课程在逐渐增加,这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高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学习传统文化的浪潮中。在传统文化课程中,学生们会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聆听传统文化教师的讲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在学生们深刻掌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把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时,可以选择有深度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展示。

  发挥网络平台推介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网络平台不仅是一种基础设施,而且是一种交流工具。思政教师们借助平台,可以更好地查询和共享教学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案,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平台的作用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这一背景下,思政教师们需要树立平台意识,让网络平台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网络平台给用户提供了便捷的功能,通过网络平台,高校思政教师可以更好地查询所需要的内容,反馈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让思政教育更有生气和活力。

  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案例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可以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思政教育活动中去。借助于网络平台,思政教师可以对学生们关于传统文化内容的喜好进行统计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思政教育活动中去。通过网络平台,思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在线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学习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规范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维系家庭的孝亲观念和培育个体的价值取向等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它仍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它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它的思想智慧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高校思政教师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可以让优秀传统文化给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让思政教育充满趣味性和感染力。

  (文/白明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