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杨彝华:贵州是成就事业的热土
2021-04-23 15:26:00
第九届贵州人博会组委会办公室

  “我一方面是被贵州良好的野生菌资源和生态环境所吸引,另一方面是被一些熟悉的高端人才所感染,跟着他们的脚步踏上了贵州这片热土。”近日,贵州科学院食用菌团队领衔人、硕士研究生导师杨彝华这样向记者讲述她来贵州的经过。

  被贵州良好的资源和生态所吸引

  据了解,杨彝华老师是2018年2月被引进来贵州的,先后担任贵州省食药用菌协会副会长、贵州省食用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菌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专家,2019年入选贵州省第五批“千人创新创业人才”。     

  “起初我是被贵州良好的野生菌资源和生态环境所吸引。”据杨彝华老师介绍,她之前在云南做了几十年的野生菌产业研究,积累了一些发展野生菌产业的经验。贵州与云南山水相连,贵州的野生菌资源禀赋好,但开发利用程度提高空间比较大,如果把贵州的野生菌也充分利用起来,一来可以提高贵州食用菌产业增量。二来云南、贵州野生菌产业同步推进,既可以进一步夯实野生菌产业基础,筑牢山区广大群众“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生态化发展林下经济的长效收益途径,还可以为后续全国其他省区的野生菌资源开发利用积累更多经验,助推全国野生菌产业化发展。

  贵州的石灰质土壤、气候比较适合发展松露(块菌)的仿生态栽培,而块菌菌根苗又是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特点地区造林的优选。在杨彝华看来,贵州可以说是松露这种珍稀、高端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优质适生区,这样的资源不该“闲置”。

  “随后,我还受一些熟悉的高端人才所感染,跟着他们的脚步踏上了贵州的热土,我也是贵州引才政策的受益者。我来贵州继续完成我的使命,去帮助一切需要帮助并能被我帮助到的人,和大家一起善用大自然的恩赐,科学採佶,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让这些森林的‘小精灵’与人类和谐、更多的为人类服务。”杨彝华这样向记者讲述了她的初衷。

  让人才发展没有后顾之忧

  在杨彝华看来,贵州坚持人才强省战略,连续成功举办八届人才博览会,形成了“人才+项目+基金”互动引才新模式。

  人才招进来,关键在于留得住,用得好。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重点围绕人才培养、引进、流动、评价、激励、服务等人才发展全链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度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为提升人才服务水平,贵州省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服务“绿卡”制度,从人才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职级职称、医疗社保等等方面给予优惠,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真正让人才发展没有后顾之忧,放开手脚干事创业。

  据了解,杨彝华担任贵州科学院食用菌团队领衔人,建了新团队、研究平台,现团队核心成员17人,其中,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副高及以上专家7人,中级职称6人;硕士及以上学历13人。3年时间团队先后承担了贵州省重大专项、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专业论文16篇,发表菌物新种4个,出版专著2部,申报专利15项,获授权专利3项,获批立项编制贵州省地方标准8项,获认定食用菌新品种2个。

  绿了山头种了菌,采卖菇头富了民

  杨彝华于2019年入选贵州省第五批“千人创新创业人才”,入选项目《贵州松露、松乳菇菌根苗培育关键技术集成及示范》。提及贵州松露、松乳菇菌,杨彝华娓娓道来。据她介绍,食用菌主要有三种生产方式,“砍树种菇”“封山育菌”和“植树种菌”。

  “砍树种菇”,即大家熟知的腐生菌人工栽培,即用木屑、秸秆等已死亡植物体做栽培基质培育出菇;“封山育菌”和“砍树种菇”属于短周期措施,当年可见效益;“植树种菌”,属于长周期措施,是在专用温室内,把紫花菌(松乳菇组野生菌)、松露(块菌)等共生菌菌种接种到其共生树种的幼苗根部,本土化培育菌根苗,苗木合格后进行野外植树造林,在育林的同时培育野生菌,建立“绿了山头种了菌,采卖菇头富了民”的产业模式。

  现在贵州的食用菌产业在持续推进腐生菌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发野生菌资源,促进野生菌产业化发展。贵州省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蕴藏着丰富的食药用菌资源,是我国大型菌物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贵州大型菌物有1266种,其中具有食用价值的真菌485种,药用真菌种类共计60科135属377种,其中的紫花菌(包含松乳菇组的红汁乳菇、靓丽乳菇、松乳菇等多个种)、滑滑菌(牛肝菌)等全省广泛分布,且贵州有长期食用习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贵州现在是继云南之后,全国第二个把野生食用菌资源利用向产业化发展推进的省区。

  人才小档案:

  杨彝华,贵州省生物研究所三级研究员,“中国菌物学会菌物多样性及系统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林下经济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等称号。

  引进到贵州省生物研究所担任贵州科学院食用菌团队领衔人,组建了新团队,3年时间团队先后承担了贵州省重大专项、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主持或共同主持11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